“今天天氣很好,許多稻田都收割了,很適合散放鴨子,等這批800只鴨子再賣掉,算上上半年賣鴨的收入,今年養鴨收入在2萬多元肯定沒問題,明年準備繼續擴大養殖規模,生活也會越來越好!”天剛亮,安徽省來安縣雷官鎮五里村貧困戶魏之寶就趕著鴨群前往放養場地,看著歡快的麻鴨開始憧憬起了未來。
魏之寶是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今年54歲,肢體殘疾三級,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剛識別為貧困戶時,靠著政府兜底生活,過得較為窘迫。“人窮志不窮,我一定要擺脫貧困戶的帽子!”為了改善生活,魏之寶在村干部的鼓勵及周邊群眾的影響下,開始發展麻鴨養殖。雷官鎮政府積極聯系農技人員上門指導,提供技術培訓,在鎮村的幫助下當年魏之寶靠著養殖收入就實現了脫貧。隨著養殖越來越有經驗,他的收入來源也愈發穩定,加上每年的兜底收入和資產收益分紅,去年魏之寶戶人均收入達到了2.3萬元,實現了穩定脫貧。
雷官鎮素有“板鴨之鄉”的美稱,雷官板鴨的品牌效應帶動了該鎮及周邊鄉鎮的農戶大量養殖散放麻鴨。來安縣海得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積極承擔社會責任,依托雷官板鴨特色產業,帶動貧困人口穩定增收。“近年來,我們一直在收購農戶散養的麻鴨,只要農戶養殖的鴨子符合我們的制作標準,我們會積極收購并且優先面對貧困戶,目的是希望和各養殖戶共同努力,進一步打響雷官板鴨品牌!”海得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費學海充滿信心地說。有了企業收購渠道,加上該鎮積極開展的“消費扶貧月”活動,發動廣大幫扶責任人、企業單位積極幫銷貧困群眾農副產品,魏之寶上半年散養的500只麻鴨剛出欄就全部銷售一空。
今年到了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為了進一步鞏固脫貧成果,幫助貧困群眾規避種養風險,雷官鎮為每戶發展產業的貧困戶都購買了特色種養業保險。聽到這個好消息,魏之寶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他下半年在混養鴨鵝500只的基礎上,與該村的種養大戶達成協議,代大戶養殖300只麻鴨達到了800只,而大戶提供養殖場地。有了散養場地,麻鴨的品質得到了保證,就會有更好的銷路,形成良性循環。“黨和政府對我們貧困戶照顧了很多,給了很多好政策,但最重要的還是通過自己的雙手,邁入致富的行列,我相信這一天不會遠了!”魏之寶望著振翅奔跑的鴨群,目光堅定地說。(焦長波 吳宗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