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駕游于美輪美奐的江淮風景道,還是行走在樸實自然的鄉間田野,抑或是漫步在滿眼蔥翠的公園廣場,皖東大地目所能及之處,山青、水綠、天藍,處處皆美景,隨手可定格。
生態是生存之本,環境是發展之基。近年來,我市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強力推進突出環境問題整改,守住生態環境安全底線,筑牢自然生態屏障,為加快建設新階段現代化新滁州增添了生態環境的亮麗底色。
污染防治攻堅 扮綠皖東家園
抬頭見藍天,低頭望清流,出門有公園,散步走綠道,這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感悟和追求,如今也逐漸走入每一名皖東人的身邊和生活。
藍天多了,霧霾少了;清水綠岸多了,黑臭水體少了,滁州的環境越來越好了。監測數據印證著百姓的感官。監測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1月底,全市PM2.5平均濃度32.6微克/立方米,實現2017年以來“四連降”,創歷史新優;全市19個地表水國家考核斷面水質達標,地表水質量改善幅度居全省第1位;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源達標率100%;受污染耕地和受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均達到100%。
在藍天保衛戰中,我市開展“秋冬會戰保健康”“戰臭氧保優良”專項行動,依托12個市縣兩級大氣污染網格化監控系統,構建“技防+人防”聯合執法模式,實現“天地人”一體化立體監管。修訂《滁州市重點排污單位名錄》,實現水泥、玻璃、磚瓦、巖棉產業全覆蓋。開發全省首個污染治理設施工況監控系統,實施污染源“在線監測上小時超標、下小時跟進調度”。推進碳排放達峰,建立2016至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組織企業完成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及相關數據核算報告。投入4400余萬元建設滁州市大氣環境綜合監測系統、“天地車人”一體化系統融合升級等7個項目。
在碧水攻堅戰中,開展“堅守斷面保碧水”專項行動,追溯國考斷面上游河道沿線污染源,完成120個長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對市轄長江一二級支流432個疑似點位,敏感區域174個點位全面排查、監測溯源。加大跨界水體聯防聯控力度,與蚌埠、淮南、合肥、馬鞍山、南京、揚州、淮安、宿遷8個市簽訂協議,共同探索跨界河湖聯合巡河巡湖工作機制。開展“強監管、保人飲”攻堅行動,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水源地均建立縣鄉村3級網格,落實網格長255名。
在凈土持久戰中,編制全市“十四五”土壤、固體廢物專項規劃,實施重金屬污染物減排,圓滿完成目標任務。強化建設用地風險管控,對全市涉重金屬單位進行梳理排查,完成年度減排任務,持續開展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排查整治。開展“管固廢 保安全”行動,檢查全市570家危廢產生企業和經營單位,整改問題1058個。瑯琊區原金豐化工和定遠縣原泉盛化工2個治理修復項目通過省級驗收。
區域聯防聯控 共護碧水藍天
作為長三角地區核心城市之一,去年以來,我市依托長三角區域大氣和水污染防治協作機制,深化共保聯治,推動協同治理,共同提升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和綠色發展水平。
攜手呵護碧水。我市積極對接相鄰生態環境部門加強區域聯防聯控工作,實時調度開展聯防聯控工作。與合肥、馬鞍山市對接,開展滁河聯防聯控合作,與南京市對接召開滁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座談會,加大滁河跨界水體聯防聯控力度。與蚌埠市積極推進劉府河流域排污口整治工作,積極牽頭與定遠縣、鳳陽縣、明光市充分協商,簽署池河上下游水污染聯防聯控合作協議。開展“堅守斷面保碧水”專項行動,追溯國考斷面上游河道沿線污染源,完成120個長江入河排污口整治。
拉手守護藍天。我市探索推進建立都市圈大氣聯防聯控機制,聯合構建都市圈大氣污染預警預報體系。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聯合應對重污染天氣。繼續圍繞“四大結構調整”,聚焦實施大氣污染防治“五控措施”。強力推進“戰臭氧保優良”空氣質量提升行動,通過源頭監測和過程管控、依法實施末端治理,提高我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運用大氣網格化精準監測系統,提高我市科學治污能力。
狠抓問題整改 筑牢生態屏障
“要堅決抓好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徹底解決市級飲用水水源地突出環境問題,以對歷史對人民負責的態度讓群眾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市委書記許繼偉在南譙、瑯琊調研督導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工作時強調。
去年以來,我市生態環境局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堅持問題導向,深入推進“三大一強”專項攻堅行動,強力推進突出環境問題整改。開展“三大一強”“嚴、重、促”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大起底”“回頭看”專項攻堅,按序時進度完成整改任務。2018年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及專項督察方面。反饋7個問題目前已完成4個,其余3個均有序推進,轉辦的186件信訪件已全部銷號。2019年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方面。76個反饋問題目前已銷號64個,56個移交問題線索已銷號54個,交辦信訪件336件全部銷號。2021年第二輪中央環保督察方面。交辦215件信訪件已銷號194件,反饋15個問題已銷號1個。“29+90+N”問題整改方面。共交辦67個,已完成60個。
推進“兩山”轉化 增進綠色福祉
我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積極探索“兩山”綠色發展路徑,不斷增強百姓的綠色福祉。
積極謀劃碳達峰碳中和,委托中國環科院編制全市碳排放達峰方案和二氧化碳排放清單,組織核查2020年市級碳排放13家重點企業碳排放報告;推動林業碳匯核算和交易試點,積極增加森林碳匯能力。
推深做實河(湖)長制和林長制,簽訂聯合河(湖)長制協議,形成河湖長閉環工作機制,四級河(湖)長累計巡河4.27萬次,有效解決河湖突出問題;深化新一輪林長制改革,創建全國林長制改革示范區先行區相關做法得到國家林草局肯定;明光市成立全省首家鎮級“森林銀行”,讓零散閑置林地資源(含碳權)集聚發揮生態產品價值。
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力度,推進全椒工礦廢棄地、鳳陽石英砂行業、清流河、明光女山湖濕地、鳳陽濠河等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工程;推動鳳陽縣中都瑞華等3家礦山企業創建省級綠色礦山;加強自然保護地監管,完成全市112個“綠盾”重點點位復核整改;提升生態能級,天長市創成第四屆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
皖東大地,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美麗圖景,正一步一個腳印從愿望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