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一臺嶄新的大型農用拖拉機,緩緩駛入小崗村種糧大戶程夕兵的農機大院里。“這臺拖拉機價值23萬元,可懸掛旋耕機等農業機械,每小時作業面積可達15畝。”程夕兵興高采烈地向記者介紹,“還有一臺小一點的拖拉機,十幾萬元訂購的,過幾天也能到家。”
機械化讓農業生產變得輕松許多。因此,對于種糧大戶來說,增加新的農用機械,相當于家里添丁,增加了勞動力。“植保機、插秧機、鏟車、無人機……現在總共有20多臺,各有用途,缺一不可。”熱情的程夕兵引著記者一邊“檢閱”他的“農用機械方陣”,一邊介紹,“680多畝土地的耕作、管養和收獲,沒有它們的助陣,不敢想象。”
在程夕兵的帶領下,記者走進他的“育苗工廠”。在這里,6000多盤雜交水稻秧苗已經探出小腦袋,小山一般堆積的32噸各種肥料早已備好。“16至18盤可種一畝地,這些秧苗可供300多畝。”對于春耕生產,程夕兵早有謀劃、胸有成竹,“秧苗本月17日下地,下月上旬完成大田移栽……”
談起農業生產,程夕兵不由地回憶起6年前令人激動的一幕幕。2016年4月2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小崗村,走進4300畝高標準農田示范點,沿著田埂走進麥田,察看小麥長勢,向村干部、種糧大戶和農技人員了解土地流轉、農田整理、種植品種、畝產量、病蟲害防治、糧食收購等情況。
“要加強田間管理,實現豐收,今年的白饃能吃到嘴里了。”總書記的殷殷囑托,無時無刻不在程夕兵的腦海里浮現,也成為他堅持發展農業生產的不竭動力。“6年前,我流轉了300畝土地,如今已有680多畝。”程夕兵說,國家關于農業的政策越來越好,種糧補貼給力,技術服務到位,高標準農田旱澇保收,“咱種糧越來越有底了。”
“咱農民是趕上了好時代,感恩總書記,感恩共產黨!”程夕兵感慨萬分。小崗村南北土地落差數十米,以前坑坑洼洼,旱澇難治,如今包括程夕兵在內的許多農民實現全面機械化生產,得益于標準化農田改造。“小田變大田、碎田變整田”,使得農機有了用武之地。
記者了解到,小崗村還通過對“田、水、路、林、村”進行綜合整治,完善項目區農業基礎設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達到“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連、路相通”的格局。
如今,小崗村正在建設“引淮潤崗”項目,準備將淮河水引上崗坡地,助力小崗村和周邊耕地旱澇保收、一年兩熟。
在田埂上聆聽總書記囑托的種糧大戶程夕兵,依托自己辦起的農機大院、育秧工廠,滿懷信心地打造種養加工產業鏈,實現農業生產機械化、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同時為附近村民提供社會化服務,成為遠近聞名的現代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