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人日報》(2024年2月19日頭版)
舞蹈表演、揚劇演唱、大鼓書說唱、貼天官畫、寫春聯、送福字、蒸包子、做年糕……2 月 8 日,臘月廿九,筆者走進皖東水鄉——天長市萬壽鎮忠孝村,與村民們一起享受“忙年”的歡樂時光。滁州市人大代表、駐藏部隊某團原副政委的王壽山,自主擇業回到家鄉忠孝村擔任村黨總支書記,他開心地告訴筆者:“村里老年人幸福食堂辦起來了,農民新村建起來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大伙兒的日子越過越美了!”
幸福食堂暖胃更暖心
“聽說今天村里提前過大年、吃年飯。”剛過 11點,還沒到飯點呢,老人們就相約提前來到位于文化活動中心旁的老年幸福食堂,老人們邊看電視,邊說著各自的開心事。
12點開席,一盤盤、一碗碗、一盆盆熱菜端上桌。瞧,紅燒肉、清蒸魚、粉蒸肉、燴羊肉、青椒肉片、牛肉片炒大白菜、三鮮湯等多種菜品,色香俱全。“以往總為一天三頓飯發愁,現在村里辦起老年幸福食堂,到點就去食堂吃飯,村里老年食堂特意在年三十前一天,先安排我們老年人集體吃團年飯,好讓明天各自和兒孫們團聚吃年夜飯、守歲。”87 歲的蔡紹山滿臉歡喜地向筆者介紹說,看著眼前一桌豐盛的年飯,老人開心之情溢于言表。據了解,為解決高齡、空巢、失能、經濟困難等老年人最迫切的就餐難題,近兩年來,天長市將建設城鄉“老年食堂”、“助餐點”列為“10 項暖民心辦實事”民生工程項目之一,在市人大政協機關助力推動下,該市扎扎實實抓落實,截至目前已建成“老年食堂”(助餐點)87 個,累計就餐 15.98 萬人次。2023 年,忠孝村的老年幸福食堂在全鎮率先運營,為全村滿 65歲的老人、農村特困散養戶和其他特殊困難群體提供就餐費。
農民新村解決新煩惱
下午 2 點 30 分,沿著忠孝村村部北側筆直寬敞的柏油路,筆者看到20棟嶄新的居民住宅,這里就是忠孝村農民新村。
“為讓發展成果惠及每一個村民,近年來,村里從村情實際出發,規劃建設了農民新村。”王壽山引領筆者邊走邊介紹說,忠孝村是鎮工業集中區所在地,隨著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園區規劃范圍內的不少民房被征遷,外出打工的村民紛紛返鄉就近就業,還有許多村民大部分走進企業務工增收,大伙兒腰包鼓了也急需改善居住條件,日益緊張的住房供給問題擺在村“兩委”面前。“一切從實際出發,我們多次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廣泛征求意見,進行民主協商討論,決定規劃建設高標準的農民新村,解決村民反映住房少、居住條件差的現實問題。”王壽山說。
在農民住房拆舊建新、增減掛鉤等政策的大力支持下,2021 年 2 月,農民新村開工建設,占地約 30畝,由符合政策條件的農民自主申報,村里統一規劃設計、并負責基礎設施配套。共規劃建設二期 40 余棟居民住宅,每棟 3 層。目前,一期農民新村項目 17棟已完工,可解決30多戶村民的住房問題。
辦好民生實事的底氣,其實源自忠孝村年年“節節高”的村集體經濟收入。2021年,該村集體收入65.8萬元,2022年83.5萬元,去年已達到100余萬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也走在全市前列,2023年達到29850余元。
特色“村晚”贊美新生活
新編揚劇《老錢頭住上小別墅》、舞蹈《希望的田野》、大鼓書《李家媳婦孝敬公婆》……晚上7點,忠孝村第三屆“村晚”正式拉開了序幕。
在“村晚”這個鄉村文化舞臺上,村民既是主角又是觀眾。村里的文藝愛好者自編自導、自演自賞,唱身邊事、演身邊人,充分展示家鄉美好新生活,營造出了濃濃的年味兒。
村里65歲的退休教師李光年擅長胡琴、嗩吶、鑼鼓等樂器,還會編排揚劇、小品等曲藝小節目,他一有空就和村里幾位文藝骨干們在一起吹拉彈唱,還帶了一幫娃娃利用節假日跟他一起學唱戲、練彈琴,傳播文化藝術知識。在村民眼里,他就是一顆耀眼的“文曲星”。
在大合唱《我們走在大路上》中,58 歲的余紅琴唱得尤其情深意切,極為投入。這幾年,她和丈夫流轉250多畝耕地,開辦家庭農場,種植生態香稻米,同時還利用家里富余的插秧機、收割機、旋耕機等農機具為附近種植戶提供機械化農事服務,余紅琴家的小日子越過越有滋有味。生活富足了,自然就有了精神文化上的新需求,自幼就喜歡唱歌跳舞的她,便常常帶著一幫姐妹們練廣場舞、唱時新歌。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前來觀看忠孝村“村晚”的萬壽鎮黨委副書記王曉明介紹,村民群眾物質生活富裕了,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高漲。從2022年起,忠孝村在村里舉辦“村晚”,獲得了村民群眾的一致好評。
(胡建國徐金榮沈連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