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4年3月4日6-7版)
枝頭梅花綻放,草間新綠漸成。隨著天氣逐漸轉暖,“大包干”發源地鳳陽縣小崗村熱火朝天動了起來:小崗“外環”等幾條道路加快建設、研學基地開始采購設備、小崗健康食品研究院對接合作項目、凱盛浩豐設施農業產業園二期平整土地、小崗村宿完善配套建設……
1978年的一個冬夜,小崗村18位農民秘密按下紅手印,開啟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40多年來,小崗在深化改革中不斷前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形成了新時代改革創新、敢為人先的小崗精神。40多年前的一聲驚雷,響徹農業發展的春天。
在小崗村上萬畝高標準農田里,綠油油的小麥正拔節生長。小崗村種糧大戶程夕兵和女婿周地帥正操作無人機為小麥追施返青肥,700多畝地三天全部完成。“這幾年,村里實施高標準農田改造,小田變大、碎田平整,我基本實現了機械化作業。‘引淮潤崗’又把淮河水送到我的田里,保證灌溉,村里糧食加工企業訂單收購,為糧食增產增效提供了保障。”程夕兵高興地對記者說,他陸續購置了十幾臺大型機械,為周邊鄉親們提供糧食育、種、管、收全流程服務。
走進占地127畝、溫室面積達5.6萬平方米的小崗凱盛浩豐設施農業產業園,記者看到溫室實時數據中心的可視化看板上詳細記錄并實時更新著屋頂光伏發電量、雨水回收池光伏發電量、灌溉水回收率等數據,乘坐升降機的工作人員正在智能溫室大棚內認真檢查修整,一排排整齊有序的瓜果長勢喜人。
“我們的西紅柿采用立體吊掛式無土基栽培,通過調整操作高度和作物生長空間,最大化提高種植面積及產量。”產業園生產負責人高宏偉告訴記者,項目通過全程“數字化”、農業云大數據管理實現智能控制,種植作物具有產量高、壽命長、能耗低、土地利用率高等優點,同等面積溫室相比傳統的大田種植,番茄年產量增加5倍到6倍,灌溉用水量為傳統方法的1/20,低碳環保。
近年來,小崗村創建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在改善農業基礎設施的同時,以小崗農產品加工產業園為載體,搶抓長三角綠色食品加工業(小崗)大會契機,發揮小崗品牌優勢,招商引資、園區建設齊頭并進,盼盼食品、安徽蒸谷米、凱盛農業等陸續落地投產,小崗大米、葡萄、甲魚、草莓、藍莓等特色農產品暢銷大江南北,“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綠色食品加工產業鏈初現雛形。
2023年,小崗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420萬元,同比增長9.2%,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4900元,同比增長5.8%。
“從2017年度的350元,到2023年度股民每人分紅700元,7年實現分紅翻一番,這是改革發展帶來的紅利,小崗村產業越來越旺,村集體經濟越來越強,咱們村民的腰包也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紅火!”今年2月1日,小崗村舉行2023年度分紅大會,領到分紅,“大包干”帶頭人嚴金昌喜滋滋地對記者說。如今,81歲的嚴金昌兒孫滿堂,有的在村里開辦餐館、超市,有的在小崗的公司上班,有的在外地上大學。而嚴金昌本人,還經常給游客講小崗的故事。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結束時。我們將繼續弘揚小崗精神,奮力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小崗樣板。”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李錦柱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