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網訊 在天長市鄭集鎮,人大代表家室站點正成為基層民主的“毛細血管”,將民意收集、黨群聯系、工作監督的“根系”深深扎入群眾生活。近年來,鄭集鎮人大緊扣“民意窗、連心橋、監督崗”三大定位,創新工作機制,讓代表家室站點真正成為群眾的“貼心港灣”和履職的“活力陣地”。
暢開民意“直通車”,讓群眾心聲“聲聲入耳”。鄭集鎮人大在8個代表家室站點配備專職聯絡員,建立“首問負責制”,確保群眾來訪有人接待、問題有人記錄。同時,人大代表定期排班,開展“民意傾聽日”活動,與群眾進行面對面交流。在近期的一次活動中,多位居民反映社區公共健身設施老舊且數量不足。代表們迅速整理這些意見,形成書面材料提交給相關部門,并持續跟進處理進度。通過這種方式,鄭集鎮人大今年已收集到涵蓋基礎設施、民生保障、生態環境等領域的群眾意見30余條,其中超過 90% 的問題已得到妥善解決或列入政府工作計劃。
筑牢黨群“連心橋”,讓魚水深情“處處可見”。為打破代表與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壁壘,鄭集鎮人大創新開展 “三個一”活動:每月一次“代表夜話”,在村民家門口圍坐暢談;每季度一次“企業問診日”,深入車間了解生產難題;每半年一次“校園開放周”,傾聽師生教育訴求。在一次“代表夜話”中,人大代表邀請群眾圍坐暢談,傾聽訴求。征遷戶張大爺起初對補償標準存在疑慮,黨員代表連續三天上門溝通,結合實際案例耐心解釋,最終打消了他的顧慮。
鍛造監督“鐵拳頭”,讓民生工程“件件落地”。鄭集鎮人大依托代表家室站點,對政府重點工作和民生實事項目實施全程監督。組建專業代表監督小組,圍繞項目規劃、招標、施工、驗收等關鍵環節開展監督。通過開展專題視察、工作評議等活動,代表們深入項目現場,了解項目進展情況,提出意見和建議,督促政府部門改進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如在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道路提升改造等項目中,人大代表開創“專業監督組+代表小組”聯合督導的模式,對項目建設進行全程監督,確保項目順利實施,讓群眾受益。
從田間地頭到企業車間,從校園課堂到社區廣場,鄭集鎮人大代表家室站點正以蓬勃的生命力,不僅為代表履職提供了有力保障,也為群眾參與民主政治建設搭建了平臺,真正實現了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為推動鄭集鎮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了人大力量。(鄧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