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2025年7月13日1版)
定遠推動村企聯建,建立“共富工坊”黨支部——
把村企聚在產業鏈上
一袋袋黃豆被流水線“吃”進去,經過蒸煮、磨漿、點膏、放花等程序,一張張色澤微淡黃的千張從機器里吐出,經過工人稱重后,打包送往冷庫降溫并臨時儲存,當天即通過冷鏈物流車發往上海、杭州、蘇州等城市。近日,記者在位于定遠縣三和集鎮大陳村的“奮豆者”工坊生產車間,看到的場景。
“在黨組織和黨員幫扶團隊的關心支持下,我們工坊產銷兩旺,年產值可達3000萬元。”“奮豆者”工坊黨支部書記、定遠縣利農農產品加工有限公司負責人吳祥軍告訴記者,在三和集鎮黨委的牽線下,大陳村依托鄉村振興產業園、就業車間等場地,以“村集體+公司+農戶”方式,與利農公司合作共建“奮豆者”工坊,讓當地的大豆等優質農產品就地精深加工,有效帶動了農業產業發展。
三和集鎮整合鎮村兩級黨組織力量,成立工坊聯建黨建指導組,建立了共富工坊黨支部,構建起鎮黨委統一領導,村黨總支具體指導,工坊黨支部直接負責的工作架構,推動生產聯動、活動聯辦、工作聯商。同時,從黨員中挖掘金融、農技、電商等領域專業人才8名,組建“幫幫”團隊,為工坊發展提供種植、生產、銷售等全鏈條服務。
“為確保大豆的品質和穩定供應,工坊與200余家種植大戶簽訂大豆‘種植+銷售’協議,實行最低保護價收購,帶動種植戶戶均增收6000余元。”吳祥軍對記者說,目前工坊帶動穩定就業75人、季節性用工200余人,人均年增收1萬余元,帶動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74萬元。
近年來,定遠縣按照“黨建引領、需求對接、產業互補、互促共贏”原則,深化村企聯建、打造“共富工坊”,優選產業關聯度高、社會責任感強的企業與村結對,推行“黨支部+企業+農戶”“黨支部+合作社”等模式,積極培育來料加工、產業服務、定向招工、電商直播、農旅融合等類型的共富工坊27個,覆蓋18個鄉鎮、106個村,累計助村增收1800余萬元,帶動穩定就業1200余人、季節性用工900余人,人均年增收5.5萬元,實現把村企聚在產業鏈上,讓農民富在產業鏈上。
在定遠縣張橋鎮,鎮黨委依托輕紡產業園,組織全鎮16個村(社區)集體經濟組織共同成立鎮級強村富民公司安徽興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同步成立安徽興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黨支部,與滁州市千絲露紡織有限公司合作共建“變廢為寶”工坊,為入園企業提供物業、廢料回收等服務。
“黨支部充分發揮核心引領作用,在資源整合、企業招工、項目幫辦等方面發力。作為中共預備黨員,工坊負責人、千絲露公司總經理管仕成也充分利用自身市場資源優勢,積極開展技術創新,助力工坊快速發展。”安徽興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王維告訴記者,目前工坊年營業收入4000余萬元,吸納當地40余名村民穩定就業,帶動每個村(社區)年增收20萬元。
為支持共富工坊發展,定遠縣出臺了用地、資金、培訓等方面10余項惠企惠農政策,已累計發放信用貸款8400余萬元,組建50人的本土“專家服務團”,結對幫扶,開展技能培訓11場次,培育工坊“新農人”“鄉創客”15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