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興國,離不開法治支撐;社會發展,離不開法治護航;百姓福祉,離不開法治保障。
從“環滁皆山也”到“環滁皆產業”,看見一個“新滁州”,也見證了發展的“滁州速度”。
以法治之力護航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近年來,我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法治建設的新要求新期待,堅持將法治政府建設作為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持續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積法治之勢,為滁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法治保障,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法治化營商環境測評連續2年居全省第一。29項法治建設工作獲得國家和省部級表彰,20項經驗做法在全國全省推廣,先后被授予“平安中國建設示范市”“全國文明城市”“全省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等榮譽稱號,連續9年獲評全省平安建設優秀市。天長市被命名為第一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全椒縣、定遠縣被評為全省法治政府建設示范縣;市政府“政務服務標準化體系建設”被評為省級法治政府建設示范項目……
頭雁領航,依法行政
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要求,是法治中國建設的根本保證。
市委、市政府把法治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布局,貫徹落實法治建設“一規劃兩方案”,制定法治滁州建設“出亮點、走在前”重點監測指標,實施法治政府建設率先突破三年行動和依法行政能力提升行動。
堅持以示范創建為抓手,市委市政府成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印發《第三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地區和示范項目創建工作實施方案》,全面加強法治政府建設。
充分發揮行政復議化解行政爭議主渠道作用,復議案件辦理周期縮短30%,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率保持100%,行政訴訟敗訴率全省最低,行政復議應訴工作獲司法部通報表揚。
緊盯“關鍵少數”,嚴格落實黨政負責人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制度.
各地各部門主要負責人履行法治建設職責情況納入年終述職,述法率100%。
在全省率先出臺《滁州市領導干部年度述法評價標準和結果運用實施辦法(試行)》及2個配套細則,對1049名市管領導干部履行法治建設職責情況進行年度專項測評。
完善法治政府建設考核評價體系,聚焦重點領域開展實地督察,實現縣級法治政府建設督察全覆蓋。建立法治督察與紀檢監察監督協作機制,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創建的工作格局,推動法治建設任務落地落實。
法治賦能,治理向新
行政執法一頭連著政府,一頭連著群眾。
如何打好法治建設“組合拳”,譜寫基層治理“新篇章”?
聚焦鄉村旅游、住宅小區物業管理、養犬管理、機動車停車管理等事關基層治理方方面面,滁州市及時出臺地方性法規15部、規章12件,為千頭萬緒的各項工作提供法律依據。
法治建設為了人民、法治發展依靠人民、法治成果由人民共享。
出臺《關于推進法律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支持律師行業發展的若干措施》,建立法律服務市場稽查聯席會議制度,推動法律服務高質量發展。“村居(社區)公證員試點”被評為全省公共法律服務十件大事。
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基層不斷生根發芽。我市注重用好法治力量,助力基層矛盾前端化解,營造“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環境。
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市鄉鎮(街道)法治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升基層治理法治化水平。基層法治建設觀察點、觀察員工作機制獲中央依法治國辦簡報推廣。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助推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意見》,打造具有滁州特色的“一站式”解紛體系。
與此同時,我市還深入落實“八五”普法規劃,打造“1+9+N”法治文化陣地,評選出217個市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滁州法院司法建議推動物業服務行業源頭治理工作經驗被寫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
服務“亭”好,惠企利民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
持續擦亮“亭滿意”營商服務品牌的過程中,我市堅持將法治延伸到企業“產業鏈”,打造惠企利民“法治引擎”。
滁州市對標先進,出臺優化營商環境150條,開展打造一流法治化營商環境十大行動,與長三角先進地區簽訂法治協同合作協議,建設營商環境改革創新示范區。工程項目“定制方案、全程包辦”服務等一批創新舉措在全省推廣。公共政策兌現和政府履約踐諾行動深入推進,惠企政策在線申報兌現金額超過8億元,惠及企業2200余家。
高標準法治監督,營造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良好環境。
創新行政執法監管模式,全面推行“無證明城市”建設和涉企行政執法“三書同達”制度,深化“綜合查一次”改革,進一步規范涉企執法行為。推行新入經營主體合規引導告知制度,推動“綜合查一次”制度與“雙隨機、一公開”、跨部門綜合監管、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等制度有機融合。2024年以來,全市減少重復檢查932次,向企業精準推送政策信息超2萬條,真正做到“無事不擾”。
提供精準法律服務,護航企業行穩致遠。
持續開展“萬所聯萬會”“服務實體經濟律企攜手同行”活動,建立法律服務進企業“5+N機制”,組織法律服務團走訪企業、商會,全市律所開展民營企業“法治體檢”活動。2024年以來,市司法局實地走訪企業732家;在全市范圍內建立公證聯系點356個;研究解決企業生產運營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撰寫法治體檢報告315份,提出法律意見建議1074條。
滁州中院則出臺以高質量審判服務保障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十二條舉措,為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營造更優法治環境。持續優化知識產權“三合一”審理機制,充分發揮烏衣法庭知識產權案件集中審理優勢,落實懲罰性賠償制度,切實讓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真創新”受到高質量“嚴保護”。加大與滁州高教科創管理服務中心對接,實質化運行“亭好”司法服務工作站、知識產權法官工作室,推動建立知識產權糾紛“一站式”化解平臺。打造“皖企通”平臺,上線“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政策服務573項,在線兌付政策服務468個,惠及企業2290家。
此外,為增強法治人才隊伍建設,讓“人才賦能”這一“關鍵變量”成為助推發展的“最大增量”。
吸納6名知識產權類專家為第六屆滁州仲裁委員會咨詢委員會專家;10名知識產權類仲裁員,組建知識產權專班;市、縣分類組建“人民調解咨詢專家庫”,成立“八大產業鏈”助企服務團,滿足知識產權等方面法律服務新需求。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